欢迎访问ok138cn太阳集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集团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第七届西南学工作坊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4日 07:44 点击数:

6月25日,由云南省史学会与ok138cn太阳集团共同举办的第七届“西南学工作坊”圆满结束。本届西南学工作坊由“专题讲座”与“专题报告”两个部分组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太阳成集团、西南大学、大理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凯里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专题讲座:西南史地与乡土历史重构

专题讲座由ok138cn太阳集团经理罗群主持,西南大学蓝勇教授主讲。蓝勇教授长期以来专注西南历史地理研究,在研究中秉持田野考察精神,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讲座“西南史地与乡土历史重构”,即为蓝勇教授基于田野考察的一个最新思考。校内外三百余师生听取讲座并展开与蓝勇教授的交流。

(讲座现场截图)

讲座伊始,蓝勇教授即从他多年田野考察的经验积累讲起,认为田野工作,使他深入乡土,得以与乡土民众交流与互动,发现不同的文化景观。而关于乡土历史重构的思考,实际源于20年前贵州金竹夜郎王遗址(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广顺乡旧场坡、金家屯)的一次考察。蓝勇教授将考察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带到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之中,开始了对乡土历史较为长期的思考。因而,从“乡土历史重构”概念的提出与乡土历史重构的类型、路径与原因及影响等四个方面对他长时间以来的思考与总结进行了分享。

蓝勇教授指出,“乡土历史重构”概念实际上在他三年前发表的文章(《〈西游记〉中的南北丝路历史地域原型研究——兼论中国古代景观附会中的“地域泛化”与文本叙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中即已提出,后在《从金牛道筹笔驿名实看中国传统乡土历史重构》(《中华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中国历史上“遍地先贤”现象与传统乡土历史的重构》(《人文杂志》2021年第7期)、《中国近古以来的乡村地名》(《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等文章中做了个案的深入研究与解释。通过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他认为“乡土历史重构”概念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作为科学的历史,一是作为文化的历史。

其按过程与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前贤事迹的附会,所谓前贤事迹的附会实际上源于中国几千年历史里发现的前贤信仰。第二类是历史实践的细化。蓝勇教授指出在乡土社会,这一类细化与虚化的案例非常多,我们需要到田野中去辨别。第三类是历史地名的附会。早期地名主要以自然地理为命名,没有故事。至后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诉求。而在乡土地名里,附会雅化的地名举不胜数,不断变化。第四类是山川位置的重定。蓝勇教授指出传统历史文献对山川的定位,如果没有特定的文化和自然特征,在今天的实地是很难找到的。

确定“乡土历史重构”的四种类型之后,蓝勇教授提出“乡土历史重构”的路径从低到高分为口述传说制造、口述传说文本化、口述传说与文本传说的景观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口述传说制造。因传统的信息传播较为局限,所以口述传说成为历史传承、重构的重要路径。但是口述的史料容易走样,且不用负担责任,因此逐渐将口述转化为文本。于是出现了第二个层次,即口述传说文本化。但一些口述传说在进入文本的时候,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得口述传说即使有文本,仍然存在缺陷。第三个层次是口述传说与文本传说的景观化。指出景观化的过程,是中国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

最后,蓝勇教授认为“乡土历史重构”的原因较为复杂。从总体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虚构重构,一类是客观臆测重构。主观虚构重构即从主观来重构历史时,自己本身就知道自己是编造的。客观臆测重构,即主观上没有去创造,但由于科学历史研究方法的缺失,去推测、臆测,出现“望文生义”“传说正史”等,客观上造成的历史的重构。而“乡土历史景观重构”时间越长,它的可信度与认可度越高,最后影响到当下社会下层的历史认知、误导后代整个社会的历史认知。对此,蓝勇教授认为在“乡土历史重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辨析、尊重、引导”的责任,对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现象予以尊重,并在详加辨析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更好地维护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的平衡。同时,指出西南学探索工作坊主要关注的是西南地区,我们可以从西南话语、西南历史文化资源去进行方法上的思考与思辨,从“乡土历史重构”的视角深入卫所、屯田等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罗群教授进行总结发言,认为西南研究存在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多维面向,蓝勇教授所讲的西南史地与乡土历史重构,正是西南学探索工作坊一直以来面对的一个重要选择。乡土历史重构所涉及的口述传说与文本等其实是困扰很多同学的问题,因此,蓝勇教授围绕讲座过程中,同学们提出的“乡土历史重构”与西南边疆治理的关系、如何辨析民谣、传说的真实性、口述者身份对口述文本的影响、地方志与乡土文本的关系、权势结构在乡土历史重构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专题报告:明清时期西南卫所与地域社会

报告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专题报告由大理大学罗勇教授、凯里学院吴才茂教授进行汇报,中国社科院孙宏年研究员、太阳成集团张轲风教授任指导专家,北京大学毛亦可、凯里学院吴才茂、太阳成集团刘彦、青海师范大学张磊担任评议人,太阳成集团刘灵坪副教授为主持人。

大理大学罗勇研究员作题为《清代通海守御千户所归并州县与龙火七营争夺研究》的报告,从通海守御千户所屯田的基本情况、明末清初云南地方动乱情况、归并州县的背景、龙火七营争端始末过程及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指出龙火七营争端的形成不仅受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的影响,还受明清之际云南具体形势、清初赋税政策等的影响。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毛亦可与凯里学院吴才茂教授作为评议人,认为龙火七营争端问题,其背后反映的是明清之际云南地方的特殊历史,建议罗勇教授突出这种特殊历史背景对于屯田的影响。

凯里学院吴才茂教授题为《汉苗之间:清水江上游宝贡屯的“顶补军田”文书与人群身份变迁》的报告,以近年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宝贡屯村发现的“顶补军田”文书为核心史料,从“新辟苗疆”与宝贡设屯、“顶补军田”文书与屯田拆解、人群移动与族属变动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太阳成集团刘彦老师与青海师范大学张磊老师均认为报告对人群身份变迁问题的关注不够突出,“由汉到苗”的过程表现不明显,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遗憾。评议中,张磊老师还将贵州屯堡研究与西北屯堡研究联系起来,认为吴才茂教授关于贵州宝贡屯的个案研究,启发了他关于青海卫所屯堡中“屯户与蕃民”人群身份的思考。

指导专家中国社科院孙宏年研究员认为,两位报告人的选题都极具研究价值,注意到了不同地域的特殊问题。但是没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选题折射出的大格局、大历史,因此建议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图、表并茂的写作技巧处理,更要注意“小区域反映大格局,小事件反映大历史”的问题。太阳成集团张轲风教授同意孙宏年研究员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小问题呼应大问题”,从小的地域研究问题去思考整个西南地域研究问题。

下半场专题报告由广西民族大学由迅博士、贵州师范大学任柳博士进行汇报,太阳成集团罗群教授、潘先林教授任指导专家,温州大学宫凌海、贵州师范大学任柳、大理大学罗勇、太阳成集团刘灵坪担任评议人,太阳成集团周妮副教授主持。

广西民族大学由迅博士以《神京捍蔽:明朝前中期京卫构成与变动——以<武职选薄>档案为中心》为题,从靖难武官集团的产生、永乐时期京卫武官集团的膨胀、从京卫到京营的变化、宣宗、英宗时期带俸制、土木堡之变、曹石之乱背景下京卫的再变,对明代前中期京卫构成与变动进行了汇报,认为北京京卫的变迁已经深刻的嵌入到明朝初年的军事、政治乃至经济、社会史的各个方面。温州大学宫凌海老师与贵州师范大学任柳老师均认为目前关于文献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扩展,在文集、奏疏等方面充实一些史料论证,并提出从指挥系统、防卫区域、军队构成、军事财政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建议。  

贵州师范大学任柳博士《明代西南边疆卫所武官犯罪及司法实践》以《武职选簿》为核心史料,将明代西南边疆卫所武官犯罪分为经济犯罪、职务犯罪、刑事犯罪、道德犯罪四类,并从四类犯罪在西南边疆卫所的发生、发展及惩罚措施进行了汇报,指出明代西南边疆卫所武官犯罪所具有的不同阶段性特征与时空特征。大理大学罗勇研究员对任柳博士在汇报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太阳成集团刘灵坪副教授则从犯罪的分类、司法实践主体等方面指出目前报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指导专家太阳成集团罗群教授与潘先林均对两位报告人的选题表示高度认可。同时也指出,在研究过程,应该要思考与把握如何以个案折射历史背后的综合现象问题,由迅博士要从京卫的变动看到其对于当时历史的影响,任柳博士不能仅仅止步于对犯罪类型的梳理,要从卫所武官犯罪折射出其与西南地方社会、西南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

专题报告结束后,广西师范大学江田祥、贵州师范大学罗权、苏州科技大学姜建国、西华大学余华、四川大学董嘉瑜、太阳成集团娄贵品、田宓、王春桥等8位老师作为与谈人,从各自研究方向,就整个工作坊关于明清时期西南卫所与地域社会的报告进行了讨论,认为卫所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域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与地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均存在密切联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而西南作为一个较大的区域,其内部各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具体差异,如何认知这些差异,去认知与把握这种差异下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坊的专题报告,正反映出制度落地的差异性,同时,表现出了西南卫所研究从大的制度史到历史人类学的一个转向,为后续西南卫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自由讨论结束后,太阳成集团潘先林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潘先林教授从西南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谈起,回顾了西南学探索工作坊创建的初衷、缘起、目的及过程,并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认为蓝勇教授关于西南史地与乡土历史重构的讲座,对于西南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西南研究的新视角。而卫所作为西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前人基础上作出新的突破,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次工作坊,几位报告人选题新颖,尝试利用不同史料,从不同视角进行个案研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应。来自不同科研院校,研究西南不同区域的学者共处一堂,将明清时期西南卫所与地方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等相联系,提出明清时期西南卫所与地域社会研究可能的多个面向,共同推动西南研究——这正是西南学探索工作坊创建的初衷。最后,潘先林教授对参与工作坊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西南学探索工作坊能够成为西南研究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西南研究向前发展。

(邓旭整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