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阳成集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主办的“太阳成集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八暨名家学术报告之七”于2019年9月20日晚在太阳成集团东陆校区科学馆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中国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中研院”院士王明珂教授,讲座由太阳成集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主持,莅临本次讲座的有太阳成集团林超民教授、尹绍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以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杜娟研究员等,太阳成集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以及昆明理工大学的同学积极参与学习交流,会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太阳成集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
王明珂教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农业﹑农民与农村简史﹕一个人类生态观点”的精彩学术报告。首先,王教授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说起,向同学们展示了早期农人在驯养动植物以及定居生活的过程中,是如何以其生产技术、社会组织与文化逐渐改变着自然环境,并由此形成人类生态的过程。其次,王明珂教授以羌族为例,并相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与图像,阐述了羌族的生存环境、生计方式、社会认同等外化为民族文化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指出环境、生计、社会与文化是人类生态的四大要素,并解答了四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后,王明珂教授阐述了农业的本质;早期农人到农民再到农工或农企主的转变,以及农村原初社群逐步走出原始农业的历程。并提出,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生计方式由最初的追求最小风险到现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转变,及由此产生的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等。再次,他以20世纪上半叶嘉绒藏族的农村社会与大凉山彝族的农村社会作对比,王教授提出,虽然大凉山彝族的生存环境、生计方式与羌族、藏族类似,但在社会文化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如大凉山彝族通常以对外搬迁和开荒来解决生存资源问题,家支认同强于同乡或同村的人群认同等,并探讨了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最后,王明珂教授从人类生态角度,指出由于近代西方商业和殖民帝国主义对全球资源的掠夺,以及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全球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态的变迁,导致现在全球农业、农民与农村再度处在一个人类生态剧变期。因此,王教授认为,现在的环境史研究不能只关注环境,而是要提升到人类生态的视角,把环境、生计、社会与文化结合起来考虑。
(中国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王明珂教授)
在互动环节,王明珂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周厉王的山泽政策与西周中后期的改革是否有关联,农村土地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是否可以理解为农人对农业文明的反叛和逃离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讲座最后,林超民教授对王明珂教授的精彩演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他认为王明珂教授的演讲视野宽阔、思维敏锐、内容深厚,颇具启发性。林超民教授提出,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农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从自然界中发展了文化。而王明珂教授用羌族、嘉绒藏族和大凉山彝族等几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态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环境史存在的价值及其未来的走向。林超民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在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
(太阳成集团林超民教授评议)
图4:讲座现场
(ok138cn太阳集团 供稿)